好玩有趣又富有意義的山林遊戲 8大育兒優點
好玩有趣又富有意義的山林遊戲 8大育兒優點
露營樂 2016-11-15 17,780
收藏文章
家庭露營不僅僅是到野外消磨時間,而是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當中體驗生存法則,我認為這是最具成效的育兒方法之一。
讓孩子們快樂成長的八大優點

根據某家企業的調查數據顯示,韓國2015年就有600萬的露營人口。露營不只是短暫的熱潮,儼然已經成為文化的一部份了。家庭露營不僅僅是到野外消磨時間,而是在大自然當中體驗生存法則,我認為這是最具成效的育兒方法之一。我在露營區裡設計的戶外遊戲,透過社交網路分享出去之後,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:「玩露營遊戲有什麼好處?」我起初是這樣回答:「露營遊戲很適合孩子們,不過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。」然而三年後的現在,我看到孩子們的改變,似乎能夠更具體說明出露營遊戲的效果。

1.減少對智慧手機和電視的依賴

我的孩子們在開始接觸露營遊戲之前,非常依賴智慧型手機。只要我沒收手機,或不准他們使用,比搶走吃到一半的糖果更嚴重,甚至會放聲大哭。如果他們身邊沒有手機,對任何事情都興趣缺缺,也經常露出不耐煩的樣子。一開始到露營區的時候,他們不斷央求我讓他們玩一下手機。鮮豔多彩的影像畫面,刺激的聲光音效,眼睛和耳朵捨不得離開螢幕的兩個男孩,我看著他們心裡想著,「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。」於是我開始準備露營遊戲,當他們接觸遊戲之後,對於手機的執著漸漸消失了。原本每到周末或休假日,他們早上起床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,盯上至少一小時,但是開始露營之後,比起電視畫面,他們花在觀察實際事物的時間變多了。最近外出用餐時,吃完飯之後我會准許他們玩二、三十分鐘的手機,他們反而對我說:「媽,我們不玩手機了。」這也證明了他們已擁有某種程度的自制力。

2.了解規則和約定的重要

藉由和露營區的同伴們玩遊戲,孩子們也學習到各種規則,例如要遵守順序,按照分編隊伍輪流,不可以踩線,每個人只有一次的挑戰機會等。孩子們在開始遊戲之前會很專注地聆聽遊戲規則,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到唯有遵守規則,遊戲才會好玩。我們的社會有許許多多的規範,這些規矩形成了社會上重要的秩序。教育孩子,即使不特別叮嚀規則的重要性,他們也能透過多樣化的遊戲了解到重視、遵守規則的重要性。

3. 喜歡自己動手做

孩子們漸漸喜歡上利用露營區的再生資源或自然物材DIY 遊戲道具的樂趣。巧克力可以花一天的時間利用再生資源做出好幾種成品,成為幼兒園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「巧手達人」,更在回收物製作比賽中得獎。牛奶也會把創意想法注入作品,讓身為爸媽的我們和身邊親友都相當讚嘆。

4. 社交和思想上的成熟

大兒子牛奶的個性溫馴,從小就比較內向,但自從投入露營遊戲之後,經常和朋友們一起玩,現在變得相當外向活潑,主動積極,他的朋友們也會說「如果沒有牛奶會很無聊」。原本就外向的巧克力,不用多說,當然變得更加朝氣蓬勃。聽說原本喜歡獨處的鄰居孩子們,也因為一起接觸露營遊戲而變得更容易親近。

5.學習長幼有序和社會秩序

由於牛奶和巧克力年齡只相差一歲,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,我就費心教導他們要懂得長幼順序,但常常事與願違,搞得大家都不開心。但他們在露營區裡和哥哥弟弟們一起玩久了,對於長幼順序,還有同齡孩子們之間必須遵守的秩序概念就自然地建立起來了。

6.養成細心觀察大自然變化的習慣

露營遊戲中使用許多大自然的材料,為了準備遊戲,需要撿拾小石頭、樹葉和樹枝等,這些東西接觸久了,他們對於自然界中的微小事物也開始產生興趣。即使只是小小的蟲子或細微變化的自然現象,他們都有強烈的好奇心,觀察自然現象之後,也想要知道產生的原因,經常提出「為什麼?」的疑問。

7. 發想新點子,讓遊戲更增添趣味性

玩遊戲的經驗愈來愈多,孩子們便會開始嘗試加入自己的點子,讓遊戲更有趣。「媽,今天玩玩看這個怎麼樣?」、「媽,這個遊戲的規則改成這樣好不好?」即使是傳統的遊戲,孩子也會絞盡腦汁,加入新玩法,在朋友們之間也自然而然地主導遊戲,研究更好玩的方式,並為大家說明規則。

8. 有樣學樣,孩子也自然地成長

露營區裡大人們搭起帳篷,炊煮米飯,洗碗清理,垃圾分類,自然而然地和旁邊的露營家庭打招呼,彼此分享食物。孩子們看著大人的一舉一動,根本不需要特別叮嚀他們「打聲招呼」、「自己整理棉被」、「做好垃圾分類」等,看到露營區裡自然形成的秩序和大人們自動自發的行為,孩子們能夠學習到和人們相處時什麼該做、而什麼不該做。這也是我們一家人待在家裡時,永遠學不到的「山林教育」。

文章來源&購書連結

博客來:https://goo.gl/nRfyAN
誠品:https://goo.gl/ae4R1n
金石堂:https://goo.gl/LTs6xX
讀冊:https://goo.gl/Kl8GLQ

寫樂文化-《露營˙野餐,創意親子遊戲106》摘文

文章出處:寫樂文化-《露營˙野餐,創意親子遊戲106》摘文

原文作者:朴謹希(박근희)